中国体育体制的变迁及发展
1949-1978年: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这个阶段的体育由政府组织负责创办,在政府的积极领导下,体育制度、体育机构以及体育组织等体育活动相继展开。体育不但发展成为很多人的娱乐活动,还属于一种全民体育活动。在这个阶段,体育已经发展成为全民体育活动,特别是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改变,为解决当时我国面临的问题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54年):我国体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和提升人们体质以及发展体育运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个时期,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国之后,中央政府对于体育工作尤为重视,并且将体育事业提上日程,组织召开“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另外还创办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1949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第一套广播体操,这套体操非常容易,并且适合所有人民群众。经过40多年的发展,广播体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目前已经公布的广播体操一共有七套。此外,国家体委还对钢铁工人操、煤矿工人操以及纺织工人操进行编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种特征编制各种生产操,与各种病情相结合编出多样化的保健操,特别是为中小学生编制眼保健操,使得中小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发展。
第二阶段(1954-1966年):这个时期提出了国家体育方针政策,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党的一项比较关键的任务就是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使得人们能够实现健康发展,这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的五个水平阶段
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经历了 5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社会体育的创业阶段”自 1949 年至 1957 年;
第二阶段是“马鞍型发展阶段”自 1958 年 - 1965 年;
第三阶段称为 畸形发展 阶段;
第四阶段称为 发展与初步改革 阶段;
第五阶段称为 改革的深化 阶段。
体育活动强度分为哪三个阶段体前变向哪只脚先走
体育活动强度分为弱中高三个阶段,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循着从弱到中再到高强度的训练顺序,让内脏系统逐渐适应运动系统。
体前变向其实就是行进间三面转法的动作,向左转走先迈左脚,向右转走转体后先迈右脚,向后转走转体后与向左转走是一样的先迈左脚。
体育水平一到水平六怎么划分的
水平一: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
水平二:义务教育阶段3~4年级
水平三:义务教育阶段5~6年级
水平四: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初中)
水平五:高中阶段10~12年级
水平六: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学习目标。
划分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习阶段的特点划分等级。
1、有利于适应我国教育的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特点。
2、有利于调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运动三个基本顺序
体育运动的三个基本顺序是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放松整理部分。三个部分之间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殊功效的,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在平日的体育活动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尊重运动规律,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热身是每一项运动的前提,适当热身运动能够避免身体受到运动损伤。
无氧运动主要是起到增肌的作用。
先做无氧可以优先消耗身体内多余的糖原,之后再进行有氧运功,再消耗脂肪,燃脂效果更好。热身还可以唤醒身体各个器官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让身体提前进入运动状态。运动后及时拉伸,可以放松肌肉,获得优美匀称的肌肉线条,也可以避免腿部肌肉变粗。
体育运动的三个基本顺序是:准备活动,运动过程,放松活动。
准备活动也就是热身,是为了防止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和肌肉,关节伤害,提前让肌肉和关节部位活动起来,温度上升,以适应剧烈活动的身体负荷。
而放松活动也就是拉伸,就是让运动后的身体各部分逐渐放松,尤其是心血管,肌肉和韧带。
1、准备活动;2、基本活动;3、放松活动 。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体练习,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弯腰等,一般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提高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随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量而定,由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量较小,所以准备活动的量也相对较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还未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就疲劳了。
基本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走步、慢跑、伸展运动、放松舞蹈、动作和缓的游戏等。但起始的活动应和刚刚结束的运动相衔接,尤其是参加赛跑、滑冰、自行车等项比赛时,到达终点后必须再继续前进一段距离,逐渐减低速度,然后做腿部屈伸和呼吸等动作,促使下肢的血液能够很快地流回心脏,防止脑贫血的发生。
放松活动着重于深呼吸运动和较缓和的全身运动。放松活动的量不可过大,要逐渐轻,尽量使肌肉放松,当自己觉得呼吸和心跳已较稳定,其他一些不适感觉消失时就可以了。
一次完整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应包括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三部分。
(一)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主要体育健身活动开始前的各种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健身活动,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并有效地预防急性和慢性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二是进行各种牵拉练习,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二)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是体育锻炼的主要运动形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等,持续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在一次体育健身活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在一周的体育健身活动安排中,体育健身活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不同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三)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主要运动健身活动后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主要包括行走(或慢跑)等小强度活动和各种牵拉练习。
体育健身活动后,做一些适度放松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或避免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症状,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从运动状态恢复到安静状态。做一些牵拉性练习,有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
体育运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防止运动损伤,主要包括活动全身的关节,拉伸脱肉,使身体轻松灵活。
第二步是基本运动,包括跑步、爬山、做操以及名种球类等。
第三步是放松活动,大运动量活动之后,身体处于亢奋状态,血液循环较快,此时切忌坐下休息,要通过慢走或者原地伸展运动,使身体得以恢复。
完整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它可以有效地降低运动时伤害事故的产生,为机体做好下一步的有效运动,做好身心准备。
第二部是基本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效的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到真正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第三步是有针对性的,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降低运动时机体产生的疲劳感,更好地投入后面的工作和学习。
一次完整的体育健身活动是按照热身、健身、拉伸这三个步骤来进行的,健身前的热身,能够更加充分的活动开目标肌群,并且能够预防运动损伤,而健身环节,是根据个体需求,以及身体素质的承受能力选择的,最后的拉伸活动,则是健身活动的收尾动作,不仅能充分拉伸锻炼的部位,还能有效缓解乳酸的堆积,并且增强整体的柔韧性。
健身环节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增肌人群,则是选择无氧训练多一些;对于减脂人群,则是选择有氧训练多一些。但对于健身活动而言,有氧和无氧训练都是同样重要的,所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搭配即可。
体育教学年龄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年龄段划分是分别为20岁,40岁和60岁。体育锻炼按年龄(学生按年级和学段)分为四个组:
儿童组:10-13岁(小学3-6年级);
少年乙组:14-16岁(初中);
少年甲组:17-19岁(高中);成年组:19岁以上(大学或已毕业者)。体肓锻炼很重要。
世界现代 学校体育 发展三个阶段 分别是 身体教育阶段 体操科阶段 体育课阶段 对的还是错的
可以说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的确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先有体育的发展,而后才有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是伴随着体育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产生与发展,应该说体育的产生以及体育一词的使用和人们对体育的最初认识就是从身体教育开始的,1762年法国的教育家在著作《爱弥儿》中首次使用体育一词,并且就是描述体育对爱弥儿的身体教育,这就是那时人们的认识,然后体育在欧洲传播,也是停留在身体教育的认识上,这时的学校体育也是这样——身体教育。
随着19世纪中后期,体操的出现,学校体育就是体操教育,随着一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传教士进入、教会学校的兴办,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是体操教育。
19世纪末期现代体育在瑞典的林氏体操、杨氏体操以及英国的户外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以及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慢慢的世界上的学校体育才是体育课,我国是在20世纪初官方才宣布改“体操科”为“体育科”,学校才有体育课,原来一直都是体操课。
至此,现代学校体育才正式形成体育课体系。